常言道“谈钱伤感情”,金钱往来往往考验着友情的成色。当信任遭遇债务违约,友谊的小船是否注定倾覆?近日,射洪法院成功执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,执行干警不仅高效追回13万元借款,更用耐心和智慧,让一对因债务对簿公堂的多年好友冰释前嫌,重拾兄弟情谊,生动诠释“案结事了人和”的执行艺术。
向某与张某是多年好友。几年前,张某因资金周转困难向向某借款13万元,向某出于信任将钱借给张某。然而,在还款期限届满后,张某却迟迟未能偿还借款。向某多次催讨无果,最终选择诉诸法律,将昔日兄弟告上法庭。
诉讼过程中,法院根据向某申请,依法冻结张某银行账户内的10万元。后经法院调解,双方达成和解协议,约定张某分期偿还欠款。谁料,调解协议也成了“空头支票”,张某仍未按约履行还款义务。无奈之下,向某只得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。
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,执行法官依法扣划保全冻结的10万元并向申请执行人向某进行支付。
但剩余的3万元却成了横亘在两人之间的最后一道障碍。执行法官意识到,此案件若简单采取强制措施,虽然能够快速结案,却可能彻底斩断这份本可挽回的情谊。“执行,不仅是为了兑现法律文书,更要努力修复社会关系。”执行法官决定,将调解进行到底,用沟通化解心结。
执行法官多次与张某深入沟通,既讲清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,更从情理角度出发,引导他换位思考。在执行法官的耐心释法明理下,张某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错误,积极筹措资金。
不久后,张某带着剩余的3万元现金,来到法院现场支付给向某。当张某将厚厚一沓现金郑重交到向某手中时,两人眼神交汇,复杂的情感在无声流动。
“老张,这么多年的交情啊!要不是你一直躲着,我们何至于走到这一步……”向某感慨万千。
“老向,是我糊涂,是我做得不对,拖了这么久,让你寒心了……谢谢你,还愿意给我这个机会。”张某满面愧疚,语气诚恳。
真挚的道歉融化了隔阂的坚冰。在法官的见证下,这对曾经的“冤家”终于握手言和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向某考虑到张某的经济压力,主动提出并当场为张某分担一部分执行费用。
本案的成功执结,是射洪法院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缩影。执行工作并非一味追求“快、狠、准”的强制措施,在涉及亲情、友情、邻里等特殊关系的案件中,更应当注重刚柔并济、情理法交融。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,努力解开当事人的“法结”与“心结”,让法律文书在执行中传递司法温度,最终实现“案结、事了、人和”的社会效果,让破裂的关系得以弥合,让失落的信任重新建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