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远亲不如近邻”,一句流传千年的俗语,道尽邻里和睦的珍贵。然而,在一栋居民楼里,一场持续数年的漏水纠纷,却让上下楼邻居从“低头不见抬头见”的熟人,变成了剑拔弩张的“对立方”,最终走向法院的审判庭。
邻里对簿公堂2016年冬天,楼下住户胡某偶然发现,家中卫生间和厨房顶部渗出水迹。起初只是零星几滴,后来逐渐发展成严重漏水,导致吊顶、厨房灯和浴霸等多处损坏。几经排查,漏水源头指向楼上邻居刘某家。更让胡某忧心的是,她发现刘某对厨房和卫生间进行了改造,格局与房屋原结构不同,这让漏水问题变得更加棘手。此后六年期间,胡某多次与刘某沟通,并请求物业和社区介入调解,但刘某屡屡推诿,问题始终没有彻底解决。无奈之下,胡某最终选择将刘某诉至法院。
法理交融化干戈“邻里纠纷关乎百姓日常生活,一判了之容易‘案结事不结’,关键在于化解双方心结、修复关系,实现真正‘案结事了人和’。”承办法官接手案件后,并未将其视为一起简单的“漏水赔偿案”,而是秉持调解优先的理念,会同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工作。
调解中,承办法官与人民调解员精准抓住双方核心诉求:胡某想要彻底根治漏水问题,就过往损失达成合理赔偿;刘某对责任认定和赔偿金额存在疑虑。
承办法官首先向刘某释明:作为楼上业主,维护房屋设施、防止漏水并对楼下损失进行赔偿,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。同时,引导胡某客观评估损失,并理性看待诉讼成本与邻里关系的长远价值——修复和睦远比“赢了官司、输了人情”更重要。经过多轮“背对背”沟通、“面对面”协商,承办法官在修复成本、赔偿数额和邻里情谊之间找到了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。“我也觉得这样下去很影响我们两家关系的,那我今天先把赔偿款给胡某,后续马上整改。”刘某最终表态。
在法官的主持下,双方达成调解协议:刘某当场一次性支付胡某赔偿款,并承诺于2025年9月10日前完成漏水点整改与修缮,确保不再发生渗漏。
多年邻里情“回暖”“多亏了法官和调解员的耐心调解,不仅解决了漏水问题,还没有把我们之间的邻里关系闹僵!”胡某的话道出了双方的心声。签下协议的那一刻,胡某和刘某都松了一口气,多年积怨在这一刻烟消云散,两人握手言和。邻里生活,贵在和气。循法度、存善意、互谅互让,才能让“低头不见抬头见”的日子回归舒心。下一步,射洪法院将继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主动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,让调解成为化解矛盾的“金钥匙”,用情理法融合的方式,让更多邻里纠纷在和谐中化解,让“连心桥”越搭越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