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巴山蜀水间,一场基层治理的深刻变革正在平昌县悄然发生。通过构建"指挥高效、多元联动、智能防控"的综治中心枢纽,该县以创新"三个三"工作模式为抓手,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率超97%、重点人员动态管控覆盖率达100%,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基层治理新路径。
三级队伍联动:织密基层治理"人力网"
基层治理的核心在人,平昌县以"专群结合、全域覆盖"思路,打造出三支特色治理队伍。
在镇级层面,31个综治中心变身"治理枢纽站",整合派出所、司法所等7个部门力量,创新推出"四联机制"。通过信息共享平台,群众办事流程压缩40%,过去需要多部门跑腿的纠纷调解,现在实现"综治中心受理、全部办结"。
"微网格"建设则让治理触角直抵末梢。全县在393个基础网格上再划分3867个微网格,每个微网格配备1名信息员。这些"移动探头"切实提升信息报送有效性,配合每季度轮训机制,网格队伍已成为发现风险的"前沿哨兵"。
最亮眼的是2800人组成的"乡贤调解团"。各村通过海选推举德高望重的乡贤、创业能手进入调委会,丰收村退休教师王老师2024年已成功调解32起纠纷。"乡亲们认我这把老骨头,调解时说话管用。"王老师的话道出乡土智慧的力量。
三维排查体系:绘制社会治理"动态图谱"
精准治理源于精准摸排,平昌建立起"天罗地网"式排查机制。
"扫楼式"矛盾排查让隐患无所遁形。4000余名网格员定期入户,配合派出所警情大数据分析,2023年摸排出4200余起纠纷,较上年下降15%。政法街社区网格员陈华英的民情日记本上,密密麻麻记录着家长里短:"小到垃圾桶摆放,大到土地纠纷,都是治理的晴雨表。"
重点人员管理实现"一人一策"。4800余名重点人员纳入动态台账,信访人员实行领导干部包案制,精神障碍患者落实"双监护人"机制。同州街道办事处通过"亲情帮扶"计划,使11名刑释人员成功就业,重犯率连续三年为零。
"民意直通车"架起连心桥。县级领导每月定时接访雷打不动接访,镇村干部开展"夜访农家"行动,线上诉求平台24小时响应。在最近一期"社情民意日"中,困扰居民三年的老旧小区电梯安装难题得到破解,86户居民集体送来锦旗。
三重闭环机制:构建风险防控"防火墙"
发现问题不是终点,平昌县用三个百分百闭环管理筑牢平安防线。
矛盾纠纷化解打出"组合拳"。整合县级部门力量成立专业性调解专班,对重大纠纷实行"多元联动调"。驷马镇某工程款纠纷案,通过"专家会诊+巡回法庭"模式,7天内促成双方和解。数据显示,该县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从89%提升至97.6%。)
重点人员管控形成"责任链"。对信访人员实行"五个一"工作法(一名包案领导、一套化解方案、一份进展报告、一次定期回访、一本闭环台账),落实"网格员日访+卫生院月诊"制度。今年以来,全县重点人员肇事肇祸事件零发生。
社情民意办理构建"全流程"监督。建立"收集-交办-督办-反馈-评价"机制,120件民生诉求平均办理周期缩短至5个工作日。平昌经开区建立企业服务专员制,按照“一企一专员”全程跟踪服务,协调解决问题60余个。
行走在平昌城乡,综治中心的电子大屏实时跳动着治理数据,田间地头的调解员们用乡音化干戈为玉帛,智能网格系统不断刷新着响应速度。这座曾经饱受治理难题困扰的山区县,正以"三个三"模式书写着新时代"枫桥经验"的生动答卷。"我们要让每个群众都成为治理的参与者、见证者、受益者。"平昌县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万学成的话,预示着这场治理变革将持续深化。
胡哲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